2月7日,在石家庄许红阳木雕博物馆,馆长许红阳(左)正在给游客讲解木雕文创产品。 记者 赵泽众摄
“机器雕琢的文创产品粗糙一些,手工打磨会更细致,这就是非遗的魅力。”2月7日11时,在石家庄市许红阳木雕博物馆,馆长许红阳向来馆参观的游客介绍。
许红阳,是一名90后,但和木头打交道已有22个年头。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,说起木雕,他滔滔不绝。1xBET
木雕,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,分浮雕、镂雕等技法。一件完整的木雕作品需要经过从选料、设计,到雕刻、修光、打磨、上漆等多个工序,这些都是许红阳要学习的内容。
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,许红阳从小就喜欢木头,更热爱木雕。学生时代的寒暑假,他都投入木雕的创作中,但能真正做到“接棒”,又经历了六七年的勤学苦练。
车间的闷热、山路的崎岖,寒冬的凛冽、夏日的灼烧……这些都没有磨灭许红阳对木雕的热爱。“记得有一次,我在创作时不小心被刻刀划破了手指,周围没有胶带,我便找到一块儿打磨木头用的砂纸简单包扎后继续创作。”许红阳说,那一刻他才突然体会到,这就是热爱。
井陉木雕先后历经十三代传人,以家族方式传承至今。7岁学画、13岁正式拿起刻刀,20岁作品受到广泛认可,许红阳稳稳拿住了非遗传承这一接力棒。
在许红阳木雕博物馆,一进门就能看到一件崖柏的木雕作品。这件作品是许红阳创作的,曾在2016年“首届丝绸之路(敦煌)国际文化博览会”上展览,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称赞。
2018年,是许红阳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他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那年他28岁,是当时河北省最年轻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
从那时起,他的肩上有了责任,他也开始思考:如何保护好古法木雕,让更多的人来继承这门手艺?
2月7日11时,许红阳团队的教师王娜正在认真打量博物馆内的木雕作品,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准备。
借助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平台,许红阳将木雕课程融入高校公共选修课、中小学生的劳动美育课程及课后活动,已惠及学生3万余名。
“孩子们很喜欢这个课程,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,一节课就能雕刻出一件还不错的木雕作品。”王娜说,课后还会有家长咨询,希望能开设专业课程,让孩子系统地学习雕刻技艺。
守护非遗技艺,许红阳从不把自己的本事藏着掖着,通过努力让非遗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。
今年,他们将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非遗专业,首批计划招生50人,并按不同方向将专业细分。他说:“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,同时还能提升文化素养,满足就业需求。”
这两年,许红阳陆续创办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、井陉木雕艺术馆以及许红阳木雕博物馆等,构建了包含创新、研发、生产至销售全链条的木雕文化产业体系,不仅带领百余人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,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力量。
2月7日,大年初十,许红阳带着团队人员开始研究短视频创作。这群年轻人想把井陉木雕展现给更多的人。
“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多样、视觉冲击力突出,在短短十几秒内,就能把非遗最美、最真实、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现出来。”许红阳说,古老的非遗在新技术、新载体的助力下传播开来,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。
非遗传承,在许红阳看来,变化的是不同时代下对手艺的理解和工艺品的外观,不变的是传统文化的根和内涵。
“把非遗做成文创,一定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,到传统文化里找到文创的内涵和意义,文创才有灵动的精气神。”许红阳希望,让非遗活跃在当下,“火”向未来。(记者 赵泽众)